刚刚落座的张琛再次起身,开口道:“回陛下,李存孝将军已彻底平定益州之乱,挥军进入郴州,想必郑源孝很快便会被我朝击溃。朝中百官牵挂陛下,故此联名上书,令臣北上面君,臣临行前已将交州与益州的政务作出安排。”
“坐。”秦狄的手指动了动,比划出一个让他坐下的手势:“朕离开京都的这段时间,朝中可有什么要事发生吗?”
面对皇帝询问,张琛将部分重要的事情说了出来。无非就是某些地区有灾祸,哪里的官员不作为等等,这些事情都已解决,只是单纯上奏皇帝得知。
至于时芮一事,他是只字未提。因为帝后早有旨意,此事不得对皇帝提及,一切等皇帝回朝后再议。
不仅时芮的事情没提,就连今日刚刚得知的那件事情,他也只字未提。上官娘娘再三叮嘱,要暗中调查。
说完朝中之事,张琛话锋一转,将话题扯到了北宁。
他想表达的事情很简单,不管秦浩现在是什么态度,都不能放任他继续留在北宁。
秦浩的谋反之举,尽人皆知。自立北楚,更是在公然挑衅皇帝的颜面,大汉的国威,绝对不能视而不见。必须要严惩秦浩,并灭了北楚。
若继续放任其胡作非为,必将引来诸国嘲笑,今后谁还会将大汉王朝放在眼中,谁还会将汉帝的话当回事。
话是张琛说的,但这意思却是满朝文武百官的意思。
张琛的这些话,引起了秦狄思想上的重视。他说的没错,如果放任秦浩继续发展下去,无异于默认了北楚的存在。
大汉王朝在国际上的威望,势必会因此大打折扣,甚至这几年的努力都会付诸东流。
“秦浩一事,朕会认真考量。待朕平定突厥后,自会给满朝文武一个交代。”
皇帝既然已经表态,张琛作为臣子,自是不能继续在这件事情上多言,否则会让皇帝觉得絮叨。
“陛下,臣还有一事。宸王殿下奉陛下旨意平定交州,如今交州战事已结束,宸王却挥师进入益州,大有要前往郴州作战之事。”
张琛一边说着,一边暗暗观察着皇帝神色。但凡皇帝表露出不悦或是出言阻止,自己也好及时闭嘴或是转移话题。
这么做多少有点见风使舵的意思。可是没办法,伴君如伴虎,更何况秦宸大小还是个王,自己只能提醒不能左右。
就像上官云锦说的那样,这件事情只能由皇帝亲自决断。
“臣以为,宸王无旨意而越境作战,多有不妥之处,陛下应下旨意斥责,令其返回交州。”
“除此之外,宸王告兵部书中提及,其麾下兵卒三万,但臣得到的消息称,宸王麾下的大军不止三万,交州之战,仅偷袭到宸王麾下的交州兵卒,便有五万余人。”
“故,臣怀疑他隐瞒不报,私藏兵力,望陛下派人详查。”
张琛说完,秦狄凝眉思索片刻,随后询问道:“兹事体大,你如此说可有实质性的证据?”